索引号: | 3070211020000013000000/0001010100000062 | 发布单位: | 生态环境局 |
发布日期: | 2023-08-15 | 所属主题: | 公开内容 |
生态文学 | 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生态文学创作走向生态文学阅读
一路走一路聊,一路行一路谈,大巴车上的“行谈”代替了会议室的“座谈”。8月2日和4日,在“美丽中国·生态山西”生态文学创作采风活动出行和归途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生态文学创作阅读交流活动在举行。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成为“美丽中国·生态山西”的一次快乐穿插。活动以绿色、低碳、生态的绿色阅读方式交流生态、环保、自然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。作家们阅读和采风结合、创作和交流融合,就生态文学的读书、采风、创作谈了创作和阅读心得,诵读了生态文学作品,以绿色阅读促进绿色创作、以绿色创作促进绿色阅读,以期生态文学阅读成为社会化的阅读。
李景平(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、生态文学作家):在“美丽中国·生态山西”赴蒲县生态文学采风活动出行的路途上,我们穿插一个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生态文学创作阅读活动,这样,大巴车的行走空间,就变成了“行谈式”的会议空间。这里,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这个主题,“绿色读书”说的是读书方式,提倡以绿色的、低碳的、生态的方式阅读;“绿读色书”说的是读书内容,提倡阅读书写生态的、环保的、自然的文学作品。 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,是我们策划设计的一个希图体现绿色意义、低碳意义、文学意义的插曲。绿色意义。“绿色读书月”活动,是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做了多年的一个生态文学阅读活动,每年“世界环境日”之际,在山西省图书馆开启。这个活动,也是我们新近向山西省作家协会申报的文学社会服务活动项目,意在将“绿色读书月”拓展成为社会化的阅读活动。这次,我们借生态文学采风活动出行,举行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生态文学阅读活动,意味着“绿色读书月”将突破“月”的时限,从这次生态文学采风出发,以新的形式打开走向社会化的出口。低碳意义。创意来自于“全国低碳日”启示。这次生态文学采风活动,原计划在7月12日启程,而7月12日,是“全国低碳日”。当时想在“美丽中国·生态山西”生态文学采风期间,插入一个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生态文学阅读“座谈会”,转而觉得,如果这个会议室形式的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生态文学阅读“座谈会”,变成大巴行程的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生态文学阅读“行谈会”,以大巴车空间替代会议室空间,等于减少一次会议室活动的碳排放。文学意义。我们的“美丽中国·生态山西”生态文学创作采风活动,肯定要琢磨生态文学采风作品怎么写的问题,那么,我们的“绿色读书·读绿色书”生态文学阅读活动,也就是要思考生态文学采风作品怎么写的问题。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高潮期正在到来,我想所有关注生态文学的写作者,都不会不考虑生态文学是什么、怎么写的问题。我们在走向生态文学采风现场的行程里,嵌入生态文学阅读交流的设计,意在将生态文学创作采风和生态文学阅读交流铆合在一起。 各位作家朋友都有自己珍贵的阅读体会和创作心得,不妨贡献出来分享分享。就自己读过的生态文学和创作的生态文学作经验之谈,无疑应是独具交流意义的。
罗向东(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、驻会副主席、采风团团长):怎么成为一个作家,怎样成为一个好作家,我看别的作家说自己的经验是:写,只有写。那些作家天天写,经常发表作品,他就成了作家或好作家。我觉得只有这么一个办法。这次生态文学采风,我有一个感受。什么感受?邢占平老师一直坐在车的最前头拍云。我就想到一个问题,他为啥要拍云?因为他在云里头寄托了自己很多的想象,他把云想象成各种动物也好,花草也好,山峦树木也好,他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放进云里头。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前提,云必须是一朵一朵的云,为什么邢老师现在不拍了?因为云已经连成一片了,几乎成了阴云了,云朵没了。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:生态在一定意义上是独立的,独立存在构成生态。他喜欢浮现的云是一朵一朵的,现在看的云是连成一片的,所以他就不拍了。我想,生态文学也是这样,每部作品都是独立的。说到生态文学,不只西方翻译过来的《瓦尔登湖》《寂静的春天》《挪威的森林》是生态文学。实际上,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学,从《诗经》开始,它就是生态文学。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,你能说它不是生态文学吗?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,是不是生态文学?《桃花源记》《小石潭记》是不是生态文学?是地地道道的生态文学。金庸的小说里的桃花岛,感觉是不是一个美丽的岛?如果你讲它是生态岛它就是一个生态岛。从戏剧文学里头看,《西厢记》那般姹紫嫣红,崔莺莺小姐在花园里赏花,那个花园是不是一种美好的生态?其实,不论是中国的文学还是西方的文学,都有一个永恒的主题,就是天人合一,优美的生态加上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,这就是最高级的生态文学。《西厢记》,它就是那么优美的生态,那么个凄美的爱情。米尔顿的《失乐园》,它就是一个伊甸园,加了一个爱情,给了人类一个原罪。西方文学它就是这样,一辈子都在深耕,它总是有一个很美好的生态,加上人类最珍贵的情感,爱情,而且把它写成一个悲剧,它就具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美,是生态美和人性美的融合。所以我觉得,我们写生态文学,如果把它单纯写成一个走马观花的游记,看看花草,描写花草的美丽,词句很好,读来赏心悦目朗朗上口,又有音乐感,词语也很美,是不是一种美?我觉得也是一种美,但是我觉得它是一种自然的美,当然也有欣赏美的思想情感在里头。但是离天人合一还有相当的距离。就拿《小石潭记》来讲,短短的几百字的一个小散文,它寄托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在里头?他把自然和个人融为一了,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生态文学。生态文学路很长,也会走得很好。之前的山西生态文学座谈会上,我讲了一个观点,生态文学应该从娃娃抓起。所以我倡导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,多在儿童文学创作里体现自然生态,让孩子从小感觉到大自然的美,像《诗经》一样,起码教给孩子们草木鱼虫之名,知道许多草木树种,并且知道树与人类生存的关系,从而使种植生态树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。一片光秃秃的山如何变成一片绿幽幽的林,没有别的办法,种树10年,生态就大不一样,世界就大不一样了。
乔忠延(山西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、著名散文家):看到人造湿地的一瞬间,我的眼睛亮得不能再亮了。这块湿地位于县城西侧,延续城市未必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。投资开发,建设楼房,是城市化的举措,顺理成章。更何况挂牌转让河滩的非耕地,顷刻间县财政就会有真金白银入账,何乐而不为!不为!不为利益所动,才能保持决策的清醒头脑,才能做出最佳选择。于是,一爿人造湿地规划出来了,一张蓝图开始浓墨重彩地描画,一幅立体画卷很快铺展开来。蒹葭苍苍,鸟语花香,美好风景,在水一方。其实,何止是立体画卷,湿地乃大地之肾,可以降解污染,沉淀泥沙,湿润空气,改善环境,可以维护生物的多样性。最直观的社会效应是,让处理后的污水变为清水,让暴雨后的雨水和昕水河的洪水变为清水,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目标。让千百年来注入黄河的浊流,变为明净如镜的清流。听项目负责人站在酷烈阳光下的介绍,每一粒汗珠闪射的不只是智慧,还是思想者的光芒。任何决策都是选择的结果,最佳选择来源于思想意识,来源于认知高度。忽然就想到,蒲县县委、县政府领导,指导决策的宗旨是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是打造美好环境,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如此,才会有无污染的采矿和管道运输,无污染的发电和集中供热,无化肥的农田和高品质的水果……致敬蒲县,新时代最亮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跑者!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